台灣肝臟研究學會(TASL) | 財團法人台灣肝臟研究暨教育基金會(TASLF)

相關訊息
胖不是可愛是警訊! 兒童脂肪肝成新隱憂

 

〔記者邱芷柔/台北報導〕過去被視為成年人才會罹患的「脂肪肝」,如今卻悄悄成為兒童健康的重大威脅,國內調查,每4位肥胖兒童中就有1人罹患中度以上脂肪肝,卻多無症狀,容易延誤診治。醫界示警,兒童脂肪肝盛行率驚人,全球平均約為7.4%,在肥胖兒童族群中更高達52.5%;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小兒消化醫學會近日也發布共識聲明,呼籲正視MASLD(代謝異常相關脂肪性肝病)問題。

 

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今(19日)舉辦創會25週年慶祝活動,超過百個家庭到場共襄盛舉,共同呼籲「愛肝護肝從小做起」。當年捐資促成基金會成立的誼遠控股集團董事長陳致遠、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、台灣石化合成董事長吳澄清、基金會創辦人台大醫院張美惠教授等皆出席慶賀。

台北榮總兒童胃腸科醫師林裕誠指出,過去脂肪肝被稱為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(NAFLD)」,但兒童罹病的原因和飲酒無關,真正元凶是代謝異常,因此國際間於2023年正名為「代謝異常相關脂肪性肝病(MASLD)」,國內醫界共識聲明也全面採用新名稱。

12歲的小閔就是MASLD的真實寫照,從小胖嘟嘟的他,因飲食不節制又缺乏運動,在健康檢查中被診斷出脂肪肝,甚至出現三高前兆。起初小閔和家人不以為意,直到醫師提醒脂肪肝恐危及肝功能與未來健康,才開始配合減重門診,從手搖飲改喝白開水,每天運動半小時,逐漸找回健康。

林裕誠表示,台灣一項研究追蹤肥胖兒童兩年後發現,一半患者可因減重恢復健康,但仍有1/4病情惡化;雖然兒童脂肪肝目前較少導致肝硬化或肝癌,但若未及早介入,病程可能延續至成年,最終導致肝衰竭或需換肝治療。目前診斷脂肪肝主要依賴肝功能指數(ALT)與腹部超音波,但這些工具對早期患者敏感度有限,醫界共識聲明呼籲,應將脂肪肝篩檢納入學校健檢與兒童肥胖門診,並建立適用本地族群的標準值,以利早期發現與治療。

林裕誠說,MASLD不僅與肥胖、飲食有關,還可能涉及基因、腸道菌相失衡、腸漏現象,甚至母親孕期健康狀況,

環境中微塑膠等汙染物也可能擾亂肝臟代謝與腸道屏障,加劇病情發展。他強調,改變生活習慣仍是唯一有效方式,包括控制體重、增加運動、減少含糖飲品與高熱量食物,從家庭、學校與醫療體系三方合作,才能幫助孩子遠離「肝苦人生」。

除醫界推動外,企業也積極參與,為響應「愛肝護肝從小做起」,萊爾富超商宣布,即日起至10月7日,於全台1700家門市透過發票捐響應,支持基金會持續推廣兒童肝病防治行動。